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园新闻 > 正文

三下乡|探寻瓮安古韵,传承文化新篇

文章来源:应用经济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7-11  浏览次数:

为积极响应“培育乡村文明新风”实践主题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应用经济学院“黔韵新锋”三下乡实践队奔赴瓮安,开启了一场探寻古邑文化、传承历史薪火的实践之旅。

抵达瓮安猴场,晴雨双面戏楼映入眼帘。这座古老建筑以其独特的双面结构,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戏曲文化的辉煌。队员们绕戏楼细细观察,目光轻抚每一处木雕纹理,在飞檐斗拱的错落中,推测旧时代戏曲演出的热闹场景,感受传统建筑技艺与戏曲艺术交融的魅力,让“沉默”的戏楼,成为触摸历史的窗口。

循着历史的脉络,队员们漫步瓮安街区,一组组生动的民俗雕塑又将大家引入充满烟火气的旧时生活。抬轿、挑水、纺织……这些凝固的瞬间,鲜活再现了瓮安的市井生活图景。队员们驻足凝视,从雕塑人物的神态、动作里,解码当地传统民俗风情,感受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与坚韧品格。每一尊雕塑都是一段生活的注脚,传递着传统文化中浓郁的 “烟火气”,让队员们触摸到民俗文化扎根生活的温度。而这份对文化的热忱,也促使队员们进一步探寻其背后的传承故事。

为深入挖掘猴场传统文化,实践队开展问卷调研与居民访谈。围绕猴场历史、民俗记忆、戏曲传承等内容设计的问卷,在街头巷尾传递着对文化根脉的探寻。与当地居民交流时,拍螺唱歌的大爷那句 “生活好,更要把老辈乐子传下去” 让队员们深刻领会到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乐观向上、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,正融入当代生活,在传承中焕新。从问卷数据的梳理,到居民口述故事的聆听,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愈发清晰,也让实践队深知守护与传播这份文化的责任。

从晴雨戏楼的历史纵深,到民俗雕塑的生活广度,再到问卷访谈挖掘的文化深度,“黔韵新锋” 队在瓮安的实践,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。此次三下乡,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对瓮安古邑文化的深刻认知,更坚定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决心。未来,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,让古邑文化 “活” 在当下、传向远方,为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添砖加瓦,让传统文化的薪火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。